分类目录归档:教书记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观自在·廿四】与X君的对话:游学和领导力

打乒乓球时,学生X君来到我的面前,“豆总有空吗?我想和你聊聊。”我说好啊。坐在台阶上,她说了游学给她带来的困扰,想听听我的建议。

“我明白了,在游学这件事上,有的发起人是单兵作战能力非常强的特种兵,有的是综合能力还不错的将军,而你的困扰来自你是一名被迫做了将军的特种兵。游学要求大家跨年级组队,作为发起人的你就必须面对成员能力参差不齐和态度各异这个现实问题。这个时候,考验的就是你的团队管理能力。首先,成员的加入方式是什么?”

“我有发起招募和面试。”X君说。

“招募和面试就是准入机制,那就应该有退出机制。退出机制不是惩罚,而应是一个大家商定的自然后果,就像开关按下去灯就会亮起来这么简单,这就是规则。规则就是你们游学组内约束每个人的法律。你不能在一个团队中指望靠道德来团结所有人去达成目标,因为道德只能用来律己,规则才能律人。”

“那我现在还面临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就是有的成员他不参加团队的讨论,也不接受任务,更不去完成,因为他觉得只要是在一个游学组里,就算什么都不做也是能够去游学的。这就导致这个游学组虽然看起来人不少,但根据分工每个人要完成的任务都不能完成,最后还是我一个人在做。这让我感觉很累,很痛苦,这样的游学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意义。你知道为什么我一定要邀请学生沈加入吗?交给他的任务不但能完成,而且非常有学术性,他就是那种你能放心托付的可靠的人。”

“他哦,还给我布置作业来的刚完成了他的安息帝国作业。不过我也给他准备了彩蛋,关于‘图兰朵’的,来而不往非礼也,哈哈。我这个学期没上游学课,所以不清楚你们现在的规则是什么。但我们前面已经讨论了要有退出机制这个自然后果。有后果就要有KPI。KPI的设置是在大家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督促团队中的每个人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任务,共同推动项目的进展,从而实现‘游学’的共同目标。‘去游学’就是大家的共识和目标。要达成大目标,就要将任务分解到每一个人头上,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准确告知每一个成员他领到的任务要求、完成标准和截止时间,并明确时间三分之一、一半和截止前一天三个任务进度通报时间节点。每个成员的任务难度是根据他的实际能力设置的。你要在每一个时间节点清晰、准确知道任务是否完成匹配的程度。”

“你和沈真的是已经进入可以开展学术对话的程度了。可是我还面临团队里有人摆烂、不参加、不配合,我要怎么办啊!?”

“当你发现有人不参加、不配合、不沟通、不完成,你需要和他沟通,了解是能力问题——任务的设置超出了他的能力而无法完成,还是态度问题。”

“如果是能力问题呢?”

“每个人都有能力不足的时候。作为领导者,你第一需要调整任务的难度和要求,以匹配他的能力,并借任务提升他的能力;第二需要将他不能完成的那部分任务内容拆分给其他还有余力的成员。”

“如果其他人都没办法承担这部分突然多出来的任务呢?”

“别忘了,你不但是这个项目的领导者,你还是团队里单兵作战能力最强的特种兵。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就是那个遇强愈强的人。这,就是所谓领导力——担当、沟通、协调、判断、整合。”

“如果他是态度问题呢?”

“启动退出机制,然后反思你对准入机制的把控。”

“那离开游学组的那些人如果不能去游学怎么办?”

“那不是你现阶段需要去面对和解决的事。这超出了你的能力和责任范围。”

“谁来面对和解决呢?”

“游学课老师。”

“好。我明白了。”

【观自在·廿三】学生沈布置给我的作业

明天是中学部师生每月一次的户外活动日,不上室内课。原计划今天讲完唐人五十家之五:王维,但没达成。下课前五分钟,即将开始最后一首《积雨辋川庄作》时,学生吴提议放到下个星期收尾,理由是匆匆忙忙,既讲不深,也讲不透,“你不是一直强调‘慢慢来会比较快’吗,那我们就慢慢来吧。”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好有道理。我说好嘛,大家投票。投票结果就是下周一来收尾。

学生沈没有背出诗来,心有不甘的他竟然给我布置了作业——豆总给我讲讲帕提亚帝国吧——又来!好吧,我还没去查资料,讲不了。“那你去准备一下吧”,他说。“好的,收到。”我查了资料,在他的作业本上认真写下了这个学期的第一份学生布置给我的历史作业,并在作业后面留了一个彩蛋——

关于安息帝国

安息帝国,又名阿萨息斯王朝或帕提亚帝国,由阿尔撒息建于公元前247年。安息帝国位于“丝绸之路”上这个地理位置,不但使它成为了亚欧大陆上,连接地中海世界的罗马帝国和黄河流域汉朝的贸易中心,也促进并吸纳了包括波斯文化、希腊文化及其他地区文化的艺术、建筑、宗教信仰的融合和传播。全盛时期的安息帝国疆域西达小亚细亚东南的幼发拉底河,东抵阿姆河,成为当时与汉朝、罗马、贵霜帝国并列的亚欧四大强国。224年,被内部斗争和长期与罗马的战事严重削弱了国力的安息帝国被萨珊王朝取代。

★阿姆河是中亚流量最大的河流。在古代,这条河被认为是大伊朗和图兰之间的边界。“图兰”让我想到了“图兰朵”,能否在下周的历史课上用10分钟介绍一下“图兰朵”?用500—1000字介绍也行。

拿到了作业本的学生沈马上来找我,问是不是歌剧《图兰朵》,我说我对“图兰朵”不了解,所以期待你的介绍。他一副“我早已看穿一切”的表情笑嘻嘻说:“500字是吧,我写。”

【观自在·廿二】循指见月

语文课,本周第三节合班大课。昨晚学部负责人帅老师值守晚自习时看到学生吴记在教材上的语文笔记,觉得今天的课一定会有趣,于是来听课。

开始我先请学生用不超过三句话表达自己对“毕达哥拉斯树”的理解。多数学生说不清楚,“我大概知道,但就是讲不清楚”他们说。

我说:“你们知不知道毕达哥拉斯,不重要;你们知不知道毕达哥拉斯树,也不重要;你们知不知道a²+b²=c²更是一点都不重要。不重要不是因为这是语文课而毕达哥拉斯是数学家和哲学家,也不是因为这个作业其实是一个数学问题。我认为作为一门语言文字综合课程的课程目标不在于你记住多少知识点,而在于你如何掌握一种语言和文字,并运用它表达和向别人传递出你的思想和感受,实现沟通和交流。这种训练的目的不是训练本身,就像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知识本身,并且一个人掌握的知识多寡与是否拥有智慧并无直接的联系,因为知识只是指向智慧的那根手指而不是智慧,这就是禅宗的公案‘循指见月’。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只能靠启发。”于是,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就在围绕“指”与“月”展开。三分之一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三分之一的学生云里雾里,三分之一的学生昏昏欲睡。“豆哥,这节课他们好像都听不太懂。”课后帅老师对我说。“没关系,就是埋下一粒种子。发不发芽,什么时候发芽,就看机缘了。”

课后学生沈拉着我在地图前继续讨论匈奴的分裂和北匈奴西迁直接导致欧洲史的转向,上课铃声响起还不愿意离开。我给他建议,这个六周的主题是“世界如何运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呈现一个事件是如何在整个人类世界引起一连串的变化,这些变化又是如何互相影响发生新的变化的。“我个人认为,对你来说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六周展示了。”我说。“嗯,我考虑一下。”他说。

午饭后,花卷在乒乓球桌旁找到我,说黄老师找她聊了上周旷课的事。花卷翻开《学生手册》找到相关条款,证明自己并没有旷课。于是黄老师承诺将考勤的两节旷课改为请假。

下午一天的最后一节课——体育课前15分钟里,学生沈拿着他每天的欧洲史读书笔记来找我,“豆总,有几个问题要问你。”“好啊,来!”“是哪里的人最早使用战车?”“骑兵和战车最终走向了怎样相似又不同的发展方向?”“波斯又被称作什么?”一连串问题抛过来,“哟呵,原来是来考我的哟!哈哈哈……”
“我的读书笔记你天天催更,我也要来考考你看你有没有认真读。”

“好!好!!好!!!放马过来!”每个学生每天的作业,我都是认真阅读并留言,所以只有最后一个关于安息,即帕提亚帝国的问题没有答上来,“对不起,这个我了解不多,确实不知道”。学生沈对我的表现基本满意,笑嘻嘻去上体育课。

【观自在·廿一】世界在哪里

语文连续两天合班课,因为这周的主题要讲王维,需要铺垫的内容很多。从610年,隋大业六年开始,在桌上的地球仪、一侧墙上巨大的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和另一侧墙上的黑板间游走,地图比例尺不够呈现不了的,就在黑板上手绘局部地图,“要胸怀世界,可你得先知道‘世界’在哪里”,我说。学生们就跟着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毕达哥拉斯所在的希腊开始一路向东——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伊斯坦布尔——安拉的最后一位先知默罕默德——什叶派和逊尼派——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国共同的首都耶路撒冷——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源头犹太教——巴以冲突——净土宗与儒家的冲突——儒化的佛教禅宗,课后作业是“毕达哥拉斯树”。看来明天还要合班上,还讲不完也要强行收尾。

中国史1班,从列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到大禹的“家谱”,谈儒家美化的圣王让贤的“禅让”骗局。课前熊猫老师说,只用1个六周就从语文2班转到了3班的学生林,现在还在历史1班,本周虽然才开始两天,但她已经多次提出中国史也想到2班。下课后单独和学生林聊了几句,以她这六周的状态,中国史完全可以到2班,如果愿意,可以向导师提出书面申请,我们在会议上讨论。她很开心。

中国史2班,未做任何引导,让学生一一发表对杨朱“虽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这一观点的看法。竟然没有人觉得杨朱是“自私”的。相反,大家认为,作为一个人,他/她的私有财产包括自己都是属于自己的,独立的,不应以任何理由,包括来自道德层面的,要求别人作出任何其本人不愿意的付出和牺牲,不论这种付出和牺牲是否对其他或更多人有利的。这已经与个人实质上是自己人身或能力的所有权人,对社会无所亏欠,不被视为道德整体或社会整体的一部分,而是作为所有者存在的“占有性的个人主义”非常接近了。我完全不担心这样的启蒙可能会导致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因为在语文课(其实是文史地综合课程)里已经融入了个体与群体、个人与国家与世界的独立共生内容和人文基础。这节课下来,欣喜。我历来的态度和经验是,课不要备满,时间不要排满,留点时间来“飞”来发散,总能收获惊喜——虽然有时候一节课的大半时间都是在发散。

体育课,宋老师和周老师都不在,刘畅老师代课,加上颜校长和熊猫老师,师生分成三队,先输两盘的队换下,算是“飞”满一个小时的大场飞盘,我直接助攻得分两盘。感觉奔跑速度和体力都略有提高。

晚上看完《沙丘2》,节奏较第一部拖沓。

【观自在·十九】读到好思想,看见坏人间

100座博物馆

清明假期第一天,因为二娃一起床就吵着要去博物馆看恐龙,一家四口就又去了省地质博物馆。对二娃来说,又看到了恐龙,开心。对大娃来说,和老爸兼文史地老师手挽手逛博物馆既添新知又买到了喜欢的文创品,并喜提又一枚博物馆纪念章,距离我们收集100个博物馆的100枚纪念章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也开心。我觉得,新学期第一次历史和地理课的课堂就应该是在省博物馆和省地质博物馆,让学生看了博物馆后随机抽取三道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关于馆中藏品的问题回答,答不上来就再回头去寻找答案。

六周评语

大前天(周一)就完成了语文3班学生的语文和中国史成绩统计和评语,大家进步都很明显。评语除了总结各位的六周表现,末了还一人有一句话,算是总结和期许——

学生吴的是:期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并好好上好数学、物理、化学课——因为最好的思考往往在不同的理念、领域和专业发生碰撞时出现

学生沈的是:望继续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节奏,保持独立思考,不疾不徐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激发自己的想象力,由此实现独特的自我

学生曾的是:期待在新一个六周里,自信一点,再自信一点;勇敢一点,再勇敢一点!

学生张的是:期待新一个六周里,在继续巩固学科基础之上,把思考作为家常便饭,享受知性冒险,这一定会带来更加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成长——因为大部分知识都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没有必要占用脑资源来记忆。真正难以做到的,是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阅读、分析、陈述自己的想法

给花卷的一句话是: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挑战自己,并在最大程度上将阅读与自己生活的世界进行联系,去成为自己、成就自己,因为只有读到好思想,才能看见坏人间

恰好不在场

昨天六周展,上午作为幼儿家长在幼儿园参加二娃的活动,花卷为了让我能够参加她的六周演讲,向老师申请调整顺序到下午,这样我就不会错过两个娃的展示。青春期的女儿长大了,贴心了。

谁知,结束幼儿园的活动回到中学部吃午饭时,就有师生告诉我,上午有一位平时就敢言的学生在自己的六周演讲里,质问学部负责人黄老师,这个学期的地理课为什么要调整,据说还当众说了“不知道现在的地理课在讲什么”以及“让豆总继续上地理课”类似的话。我第一感觉是学生有自由表达的权利,但这样的表达实在是让大家都难堪。已经发生了,只能暗自庆幸自己恰好不在场,否则真是难以自处,哭笑不得。

昨天花卷问,如果后续都没有生物老师来上课怎么办。我说那我就来给你上生物课。她说你行不行啊老爸,生物还是很难的。我说中学的生物而已嘛,大不了我开个挂,单独把你的文史地生一锅端了。

【观自在·十八】听命于己

花卷与老师发生了冲突。

因生物老师请假,今天是由学部负责人黄老师代生物课的第三周。但代课的黄老师并没有上过生物课程内容,而是上的“火人课程”的“恋爱心理学”。花卷在上了两周“恋爱心理学”后,觉得这个课对她来说没有意义,于是在今天下午的生物课前提出请假自学生物内容,未获通过,原因为黄老师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对老师的不尊重。花卷执意不上课,老师执意不准假,僵持下来,花卷说不让请假那我就旷课吧。于是开始上课后,没进教室的花卷找到了我。

我让花卷带上《学生手册》、本子和笔,我们在食堂开始“明亮的对话”——如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和公共说理。

第一个问题:旷课会被取消游学资格吗

我让她翻开《学生手册》,并仔细阅读,她发现“若发生无故旷课的情况,学生可能面临较为严重的处罚”,但没有说是什么后果,“也就是可能有后果,也可能没后果”,她说:“并且我试图请假了的”。

第二个问题:花卷旷课了吗

我让花卷仔细阅读《学生手册》中关于请假的条款,她找到并读给我听:“学生出现需要的请假的情况,需在《学生手册》‘常用文件’中填写相关的请假文件,并交给负责导师签字,导师签字后即视为同意请假。”所以你旷课了吗?我问她。“没有。根据《学生手册》,我提交了书面请假申请,并且导师也签字同意了,所以今天这两节课,我是请假,不是旷课。”

第三个问题:如何解决后续相同问题

“生物课老师请假,不代表这门课就取消了,课表上这门课还在但代课老师连续三周没有上生物内容,所以我支持你请假自学的想法,但是”,我问:“我们有没有什么能让大家都感到得到尊重且愉快的一次性解决方案,来解决后续类似的问题?”

花卷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一是如地理课自学美国大学地理专业教材《人文地理学通识》那样,生物课也自学七年级生物课本;一是去上同时段低年级的科学课。我认为第二个解决方案不合适,而第一个方案因为已经申请地理课自习了,再次申请一门课程自习并获得通过的可能性不大。“有没有想过加入‘火人课程’自己定制课表?”

花卷想了几秒说,不行,不能加入“火人课程”,因为这个课程更加不能达到自己的学习要求。“要不我申请‘特别条款’?”她问。我说我们来看看《学生手册》中的相关内容吧。她找到并读出来:每一位同学都有学习的权利。每一位同学都有真实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力……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标准。因此,我们为学生留下了特别条款的机制,特别条款将赋予学生一定的特权,这些特权可以作用在“家庭作业”、“课程安排”、“出勤”、“电子产品”等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导师协商约定属于学生自己的“特别条款”,导师亦可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与学生协商,通过“特别条款”来定制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案。特别条款设立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生学习经验以及更好地让学生有所收获。

我认为申请特别条款是合适的,于是让花卷写一份“特别条款”申请并提交给导师,并附上自己个性化定制课表。

花卷写好申请,我签了字,她提交给了导师刘畅老师。正好因清明节放假,学部会议提前到今天下午,会上讨论,通过。

我问花卷从今天这事学到什么,她说凡事要讲规则,说理要有依据。我说这就是“明亮的对话”,就是公共说理,就是通常说的一个人要“讲道理”这个比任何课本上的任何知识点都重要。不要试图用吵架去解决问题,因为吵架越成功,说理越失败不能听命于己者,必将受命于人(尼采)。

【观自在·十七】花儿与少年

第一节课,两个班的中文合班课,讲唐朝的衣食住行。服色内容比较沉闷,但讲到刺青时就活跃了,从《白舍人行诗图》到宋朝的簪花与刺青的时尚,引《水浒传》中九纹龙史进一身纹了九条龙、花和尚鲁智深背上的牡丹花,小乙哥燕青四季簪花、短命二郎阮小五簪石榴花,蔡庆更是鬓边常戴一枝花得绰号“一枝花”,让大家感到匪夷所思。讲到痷茶、煎茶、点茶以及传到日本的茶道,从一休宗纯——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同时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麦哲伦海峡——太平洋的得名——麦哲伦死于在菲律宾与土著的文化差异导致的流血冲突,引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首先来自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尊重和平等接纳。

中国史2班,从黄土高原的黄土,到“四大文明古国”的诞生与地理的关系,到我所理解的地理、历史、文学的X轴、Y轴、Z轴三个方向向量的三维空间系。

中国史1班,从炎帝、黄帝、蚩尤——炎黄子孙——非对即错非黑即白二元论之不可取——避免陷入自证陷阱——分清事实与观点。

中午与二三学生在烈日下乒乓球半小时,真是好久没晒过这么透彻的太阳了,晒得眼睛都睁不开。

下午改作业时,帅老师带了新茶具来泡茶喝。我说这个学期的课时不到上个学期的一半,以前周末从早到晚都是在忙着各种备课,现在终于得闲和二三邻居遛娃、饮茶、吹牛、看花,无所事事。她笑说这才是生活,之前都是在活着。深以为然。

15:30—17:00继续每周一次的周一飞盘课。师生分三队,两两对赛,先得分者留下,输的队换下。共赛四场,我所在的队赢了两场,一场由我助攻得分。花儿与少年的一天。

【观自在·十六】成全和成就

学生吴在“每日一记”里写:“今天悟出一个道理:及时行乐。人生不过寥寥几十年,过好自己,别留遗憾,我们,只争朝夕。”我好担心,担心她摆烂,于是留言:“‘及时行乐’不是摆烂憨玩哈。是一条鱼,要从小溪到江河,到湖海;是一只鸟,要从小树林里飞到天边飞到海角;是要拼尽全力成全自己,成就自己。”她的六周笔试《千江有水千江月》,拿到了“A”,我留言:“只有心中有月之人,才能看得见天上的月亮,也才能分得清映在千江中的同一个又不同的月。”

“历史最重要的就是思考,去思考为什么这个人写的这个人物和另一个人写的这个人物不一样,为什么这件事会是这样,而不是去背、去记。当我们去思考的时候,我们就是历史的一部分、世界的一部分。”读到学生沈本学期第一个六周中文笔试的这一段时,我已经不在乎他的书写是否整洁,标点符号使用是否完全正确,留言:“这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了。就这一段,就值得一个‘A’。”他在作业最末写:“感谢我的人生导师豆哥让我认识了历史,给予我帮助,哪怕我说的事再怎么无聊,豆哥您都会耐心听下去,哪怕我说错了也会帮我改正,谢谢豆哥在我人生中点了一把火,让我这个火把有了光。”我回复:“‘人生导师’可不敢当。我们的缘分就是‘历史’。” 虽然他的状态一定会有反复波折,未来也不一定就会走上历史研究这条路,但我觉得已经不用再为他的未来太过担心了,他会慢慢成为自己,成全自己。

正因为生命有限,所以才更应该努力不懈。(服部平次《名侦探柯南》)

【观自在·十五】花见之行

昨晚熊猫老师在微信说,要不明天我们带他们去“花见”,来一节户外课?于是今天上午第二节课一下,我们三位中文老师和学部负责人帅老师、黄老师,还有艺术课底老师带着几十名学生在营盘山山体公园里的樱花树下,上了一节“花见之行”中文课。

下午在家长群里,我发了两条信息。

一条是梁文道在《悦己》里的一段话: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一条是:今天活动开始前,在樱花树下,熊猫老师介绍了“花见”的民间习俗,我读了三首“俳圣”松尾芭蕉的俳句,并解释了要求大家不要携带电子产品的原因——

上个月,马斯克宣布完成了全球首例脑机接口设备人体移植实验;上周,马斯克发布了一段与猫女机器人共舞的视频;昨天下午,熊猫老师给我听了AI只用10秒钟就完成的谱曲、填词、编曲、伴奏和演唱的歌曲。不久的将来,可能就在5年后,一位机器人(他/她)就可以陪我们下棋、运动、读书、看电影、聊天八卦,为我们烹饪美食、制定行程、打理家务,那时大多数工作也已由机器人去完成,并比我们做得更好,我们将要成为什么?能成为什么?

如果一味依赖电子产品去认知世界,我们认知到的极有可能不是真实的世界,只是电子产品推送给我们的世界;我们不是在使用电子产品,而只是硅基生命体用数据信息豢养的碳基宠物——甚至沦为《黑客帝国》中为硅基生命系统源源不断提供能源的生物电池?或早已是这样?如果不想活成那样,就要跳出屏幕里的世界,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去闻,去触摸,去表达,去做一个活生生的“人”。不要害怕错过什么,因为关于未来,没有人会错过。与其向外求索去追赶这怎么追也赶不上的演化,不如向内寻找人类诞生以来的那个“不变”的所在,学会和自己的内心相处,那将是人生最后的盛宴。

没有说出来的是:身处中国西南落后地区,我接受的又是落后的教育,我和子女根本无法理解和追赶这样的演化。就像《三体》,知道科学已经崩塌、三体人即将到来、人类面临怎样危机的,只是极少数,少到几十亿人中只有几十个的极少数。如果人类中最聪明的一群人也拯救不了人类,那懵懂之中的几十亿生命,意义何在?我不想在懵懂中死去,我希望能通过修行不自欺,安住于当下,柔和地对待自己。但是,这好难。所以,人生就是修行,人生继续修行。

【上课记·卅三】中国文化常识课学期计划

这一年来,我给出国留学预备班(高中)上的课,在课表上的课程名是“中文经典”。当然,也一直在试图读点中文经典。这个学期开学前,给学部负责人帅老师说:“我这个课就不叫‘中文经典’了,改为‘中国文化常识’如何?就讲点汉语词汇里的风俗、历史之类的趣味常识如何?”其实是清楚自己的斤两,不敢讲,也讲不了经典。

这个学期,这门课的计划是讲十五个日常词汇。还好读过许晖的七本书,有一百多万字打底——

我们现在使用的日常词汇,如果追根溯源,能发现怎样更迭变化、出其不意的故事?词汇的变迁隐含着什么样的真实生活细节?历史严肃的面孔下,有多少有趣的风俗被人遗忘,又在多大程度上能被还原?中国文化常识课,通过生活里耳熟能详的日常汉语词汇,了解中国从古至今的风俗文化演变。

1、“名”和“字”原来是两回事
2、“鼻祖”跟鼻子有什么关系
3、“阁下”为何是敬称
4、“脍炙人口”的“脍炙”到底是什么
5、“灯红酒绿”的酒真的是绿的
6、“风调雨顺”竟然是指四大金刚
7、“呵呵”真的是苏东坡发明的吗
8、“惨绿少年”为何是形容风度翩翩的男子
9、“漫画”原来是一种鸟
10、“哄堂大笑”出自一项有趣的制度
11、“毛病”与“毛”有什么关系
12、“梨涡”为什么指美女的酒窝
13、“千金”本来比喻的是男孩子
14、“在下”竟然是裹脚布
15、“屋漏”不是指屋子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