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儿女记

老婆、女儿和儿子的成长记录

伴读记廿八 | 618后遗症

今早加油,92#汽油竟然涨到了9.16元/升,加满一箱要小五百。一个月油钱就要一千元。太座说油价下周还要涨,95#已然破10。前段时间看腾讯图片新闻,米国某地油价超过8元/升,引起骚动,民众上街游行抗议;我国的电视新闻里,民众喜迎油价不断上涨。

“618后遗症”继续袭来。今天到书五本,两本DK百科,詹姆斯·C.斯科特的经典之作《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德斯蒙德·苏厄德《骑士团九百年》、吕思勉《中国文化常识》和郑振铎《中国文学常识》。晚上睡觉前,一家人在客厅书房,太座带着二娃翻《DK博物大百科——自然界的视觉盛宴》看各种彩色的蜻蜓、蝴蝶;女儿边看《DK科学历史百科全书》边和告诉我书里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了浮力定律的故事;作为交换,我也分享了手上《DK军事历史大百科》里武田胜赖看上去威风凛凛的铠甲。

“这一轮书到齐,就要歇一歇咯哈。昨天晚上我们睡了,你们俩竟然跑去吃了烧烤。”太座抱着二娃说。

“妈妈呀,昨夜下课后肚子饿吃了烧烤,那是维持这具肉身所需要的粮食;这些书,就是维持肉身之上的精神的粮食啊。肉身与金身,一个都不能饿着嘛,你说对不对?!”

把生病的二娃盘睡下,今天花卷的自学语文课时间就有点晚了。原计划今天讲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但因为时间不够,花卷选择复习三年级王昌龄的《采莲曲》。也没什么不可以。

王昌龄 (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今天飞花令,花卷第二次赢了我,但还是没有打破上周日父亲节那天创下的三十三轮的历史记录

今夜枕边书,龙沛《重归一统:宋初的战与和》。

伴读记廿七 | 孟浩然强颜欢笑

太座读完了《山茶文具店》,“书里店主过的那才是生活啊。我们只不过是活着。”她说,“再给我选一本故事性强一点的。”

“Yes,my queen.”在客厅书架上搜索一圈,先抽出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觉得读这本书应该不会太轻松,又插了回去。选了《张贤亮精选集》放到太座的包里。“据说张贤亮写的东西不错,我还没看过,你帮我鉴定一下。”

女儿的自学课,今晚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课本里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朝时,入仕主要是科举、干谒和军功三条路。干谒,即以诗文自荐于位高权重者。是否能通过干谒成功进身仕途,与干谒者的才华和被干谒人的赏识有关,甚至后者的赏识比前者的才华更为重要。孟浩然数次进京赶考皆不中。当时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后官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但最后还是终身未得入仕。

现在把同为唐朝山水田园诗人的孟浩然和王维这对好朋友并称为“王孟”。但在我看来,二人于山于水的境界,判若云泥。孟浩然想入仕而不得,只好寄身山水间,实在是不得已;王维不想做官归于山水间,是心之所致。

越读孟浩然的诗,越觉得他一心入仕而不得,在山水间的强颜欢笑,执念太深;越读王维,越觉出那种入世出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洒脱。

伴读记廿六 |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早起散步,熟透的杨梅落了一地,栀子花开满树。

“618”买的书,今天到了第一包,三种——“汗青堂丛书”两种:阿利斯泰尔·霍恩《凡尔登战役:荣耀的代价,1916》、蒂姆·克莱顿《滑铁卢:决定欧洲命运的四天》;中华书局繁体竖排二十四史的《隋书》一套十册。到周末,床头的书又丰足。安逸。

女儿的自学课,原计划今晚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课本里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但女儿想先学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课本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没问题。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不难,就是老朋友见面、吃饭、喝酒话家常,最有画面感的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句末的“斜”仍然不读[xié]读[xiá]。“把酒话桑麻”句,女儿想到《乡村四月》的“才了蚕桑又插田”句,说:“老师讲这句里的‘桑’是‘采桑叶’,不是爸爸你说的‘种桑’。”

“这句做一天里的活动安排来讲,我觉得也不是不可以。但我还是理解为‘才安排好一年养蚕种桑的事务’。所以你的看法呢?”我问。

“我觉得两种说法都可以。”

多好。我就认为古诗词那么遥远的事了,不可能只有一种解读方式。诗言志,是抒发情感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所以诗里有志有情,怎么可能若干年里的若干人读同一首诗都是同一种感受呢?

伴读记廿五 | 努力一下不随波逐流

天天带娃翻看《DK博物大百科》,里面的动植物和昆虫图片精美,内容丰富,于是报复性阅读心作祟,又买了DK的《DK科学历史百科全书》和《DK军事历史大百科》。每一本都是比砖头要厚,十几斤重的一巨册百科全书该有的样子。一直以来这种报复心理都被我控制在只针对自己的可控范围内,所以大娃和二娃会不会看不知道,但我会看。如果小时候我能读到这样的百科全书,可能我会成为一名动植物学家工作室的清洁工,或者发展出类似的爱好。但是历史没有“如果”,人生也没有,有的时机,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往事只能回味。

今晚的语文自学课内容,对花卷来说是重温小学的四首,对她闺蜜来说,有一首四年级和一首六年级没学过的新诗。虽然是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诗,但从这四首诗就开始“边塞诗人”和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王孟”了。

王翰(公元687—726年),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与王昌龄同时期边塞诗人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季凌、季陵),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讲到“山水田园派”,重温了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和他的《饮酒·其五》。孟浩然的“日暮客愁新”,愁的是什么?全在明天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课本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里。

今天开始新学年的义务教育新生入学登记。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新生在填报民办学校时,仅可选择户籍所在地或居住证归属地内的民办学校,不可跨区填报。好像公立学校只能就近入学。情况有点复杂,没怎么弄得清楚,也懒得去一项一项弄清楚。我只觉得这是一种对思想和人身的禁锢,并且不会带来教育的公平,只会导致教育资源更加分配不公的“马太效应”,加剧分化,使发达的更发达,落后的更落后。要怎样就怎样吧,在不可抗力面前,女儿每天的语文自学,就差不多是躺平之前的一点点对冲。人生做不到随心所欲,但至少要努力一下下不要随波逐流

伴读记廿四 | 比知识更重要的

今天父亲节。女儿给我画了一张画像。画中我新剃的头上密密麻麻的头发桩子,左耳戴着耳环,镜片后面的眼睛又黑又大,抿着嘴微微笑,下巴上稀稀疏疏的胡茬子,脖子上挂着一串珠子,穿着幸福学堂的T恤,背着手站在一面书墙前。惟妙惟肖。

昨天上午收拾房间,下午和闺蜜例行的每周逛街文具店“姐妹淘”,所以今天一下午花卷都在写作业。写学堂老师的作业,我阅读写作课的作业。本周读的新书,是东野圭吾的《浪花少年侦探团》。因为周末事务的权重是家务第一,作业第二。

我认为自我管理在成为一种能力之前,首先是一种习惯,一种做好自己的习惯。这种习惯比任何知识的学习都重要,因为学习在成为能力之前,首先也是一种习惯——学习的习惯

今晚花卷和闺蜜的语文自学课内容是三首诗,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贺知章的《咏柳》和六年级(上)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陈子昂(659年—700年,有争议),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诗人、书法家。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三首诗有三个字的读音需要特别注意。“后不见来者”的“者”要读[zhǎ];“独怆然而涕下”的“下”要读[xiǎ];“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要读[cuī]。

飞花令,花卷闺蜜同我和花卷飞了五轮,有大进步;花卷和我“单飞”了三十三轮。两位的表现堪称优秀,所以下课后我请客去撸串。

课程内容有调整,新一周中学部的课准备讲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今夜枕边书,张文江《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

伴读记廿三 | 没能免俗

今天“618”,没能免俗,还是入手了田晓菲的《烽火与流星 : 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赤壁之戟 : 建安与三国》、《神游 : 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的行旅写作》、《尘几录 : 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和《留白 : 秋水堂文化随笔》五本;给花卷买的《DK博物大百科》昨天也到了。后续再买书,打算就是凑中华书局繁体竖排二十四史。架上已经有了《后汉书》、《三国志》、《陈书》、《北齐书》、《周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元史》,还差十五种。

今天花卷和她闺蜜的自学语文课,只讲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一看到“城阙辅三秦”的“城阙”,花卷就脱口而出《子衿》“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关于“三秦”,从客厅书架上抽出“孤独星球”的《西安》和《中国地图册》,翻到中国地形图,告诉了她们地图上不同颜色代表的地形,让她们找到西安后,我继续讲了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将潼关以西,现在陕西省的省会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分封给三名秦的降将,这就是“三秦”的由来。嘴顺,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这么溜下去,语文、历史、地理,就各来了那么一点点。

一到“天涯若比邻”句,花卷又脱口而出《行行重行行》“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老父亲我深感欣慰。随着一天一首的积累,古诗词之间的景与情与境的联系就慢慢建立了。

伴读记廿二 | 千种人生

《冰与火之歌》系列作品的作者乔治·R·R·马丁说:“一个阅读者在死前已经活过了一千种人生,而从不读书的人只活了一种。”庆幸,即便我此刻死去,也活过了至少一千种人生。“养成读书的习惯便是为自己建了一个避难所。”(毛姆)我自己正是在这个避难所中通过自救苟活到现在,并且似乎还可以再活一段时间。

多次询问也闲书局都没货的《书店里的七种人》,肖恩·白塞尔在《书店日记》、《书店四季》之后,炒冷饭的一本6.3万字的口袋本小册子,竟然定价49.8元。就算是在新冠封店中写就,这个定价如果不是当当满100减50又领了优惠券以不足20元购入,我真觉得与打劫无异。这也是一个网络书店低折扣带来的行业恶性循环,最终劣币驱逐良币,好书越来越少,阅读被各种没有营养又价格虚高的垃圾读物占领,真正的好书要么因没有人读而得不到出版,要么因其不与垃圾读物为伍且匹配的价格更加高昂而读者更少。

淘来的二手旧书《书与你》,毛姆的读书随笔,也可以看做是一张毛姆的阅读书单和图书推荐评语集。如果不知道要读什么“外国文学作品”,可以试试这本小书。不过我对书中推荐和提及的绝大多数作品并不感兴趣,并且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的,借用毛姆在这本小书里的一句话:“你正在阅读的一本书,对你来说究竟有多大意义,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另外,我完全赞同毛姆对诗歌的态度——虽然我不喜欢毛姆——诗歌,若不能读原文,那还是不读的好。我不是诗人,欣赏诗歌的角度也不同。对我而言,韵律和节奏是诗歌欣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纯熟的翻译都无法重现原诗的韵味。预言和经历息息相关,我们的预言通过母乳、童年的回忆以及初恋而根深蒂固,因此我们唯一能欣赏的,便是母语写成的诗歌。

花卷和她闺蜜今晚的自学课,复习了开课以来学过的所有内容后,重温了李峤的《风》和骆宾王的《咏鹅》,要点不在诗本身,而在从骆宾王开始的“初唐四杰”。有了一点基础量,从今天开始“飞花令”了,连续飞一个月的数字。

伴读记廿一 | 长歌怀采薇

“爸爸,什么是‘强奸’?”吃早餐时,花卷突然问我。

“嗯……”我咽下嘴里的宽粉,说:“‘强奸’就是未征得对方同意而强行与对方发生关系的强制性行为。”

“哦,我明白了。”

之前花卷问我她“大姨妈”来了怎么办,我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绘本,太座和她一起读,给她解释“月经”是怎么一回事,然后太座还给她展示了家里常备的几款“姨妈巾”。

常常看着一岁九个月的二娃,在心里问他“你是谁?”也常常问自己,“教育是什么”或“教育不是什么”,似乎怎么说都对,怎么说都不全对,于是对一切言之凿凿的“教育论”深度怀疑。后来在赵越胜的散文集《燃灯者》中读到——若有人告你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那你先要怀疑这宣扬者的道德,因为他在说着一些他并未深思过的东西——这就更加坚定了我对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的“教育二元论”的怀疑。路漫漫其修远兮,关于这个话题,从圣贤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似乎就一直似是而非。

今晚的课开始晚了,所以就只讲了“第一首唐诗”——王绩的代表作《野望》。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县人。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讲了生字,逐句讲解,特别强调了“采薇”的典故:《史记·伯夷列传》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以“采薇”指归隐或隐遁生活。

读完《了凡四训》。一本正经行善可做官生儿子的说教和价值观,在现在看来,一样是不合时宜。今夜枕边书,肖恩·白塞尔《书店里的七种人》。如果我能活着工作到退休,我还是想开一家二手书店

伴读记二十 | 普通人家的普通孩子

早上起床,花卷拿着五年级语文书,指着出自《世说新语》的一则课文对我说:“爸爸,这一篇文言文老师还没有上。”

“好说。那我们今天晚上就讲这一篇。”

“你不准备一下?说上就上?”太座对我表现出来的随意有点不满。

“小学的,而且是出自《世说新语》,拿起来不就讲了?要准备什么?”《世说新语》一则则就是一个个小故事,给娃娃讲故事而已嘛。

晚上,用了不到10分钟,讲完“杨氏子”这一则: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课本往后一页,花卷翻到《乡村四月》,“爸爸,要不顺便讲讲这首诗?”

“你想学?”

“想。”

“好。那就讲这首。虽然这首不在今天的计划里。”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看起来好简单,其实不简单。“绿遍山原白满川”,通常“山原”作山陵和原野解;“白满川”的“川”作平地解,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但我不这么认为。”我对花卷说:“因为已经有绿满原野了,如果‘川’是平地,就重复,并且平地也并非稻田。所以我认为这里的‘川’应是其河流的本义。‘白满川’说的是雨后出山的河流里,满是水流激起白色的浪花。为什么是雨后?因为下句‘子规声里雨如烟’;因为‘雨如烟’,所以‘白满川’。

“才了蚕桑又插田”,这句至关重要。元末明初棉花才大面积种植,因此宋朝时还没有棉织品,穷人和普通百姓穿的仍然以麻为主,上层人士和富人仍然穿的是丝织品,丝织品的原料就靠养蚕,蚕吃桑叶,所以蚕桑是“衣”的来源,否则就“衣不蔽体”了。插田,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南宋时占城稻与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使谷物产量大为增加,这是“食”的来源。民以食为天,因为关乎衣食生计,所以乡村四月才闲人少。”

“爸爸,你讲的课还是比老师讲得更有意思。”花卷说。

“那我们开始今天的正题吧。今天开始爸爸我选编的‘唐诗九十八首’了。这第一首就是复习虞世南的《蝉》。”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县(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陈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花卷认了字,读了两遍,大概说了她对这首诗的理解后,我开始讲解。

“‘緌’是古时帽带打结后下垂的部分,这里是将蝉头部的触须比做緌;古人不知道蝉进食是以位于胸部的口器刺吸植物的汁液,以为它是喝露水生活的,所以说‘饮清露’。关于蝉,法布尔的《昆虫记》里有详细的关于蝉的一生的详细内容。‘流响出疏桐’句,妙在一个‘流’字,让蝉鸣如水一般从梧桐树间流出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个还可以有更深入的解读,不过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暂时没有必要,你只要知道这个‘藉’字在这里不读[jí],而读[jiè],是凭借的意思就行了。”

今晚的进度不错。花卷两首诗都背了下来,除了教材的“标准”解读,还知道了教材之外的爸爸版“另类”解读。给孩子提供不了物质上的富足,至少努力尽可能在精神领域稍加丰裕,期待这一点一滴古诗词的浸润,能帮助她成长并慢慢构建自己的智识世界,否则就真是从物质到精神的一贫如洗了。

我们——花卷的爸爸妈妈都是来自普通人家,花卷是这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组成的普通家庭里的又一个普通孩子,所以“根椐平均值定律,我们绝大部分人注定平凡。这样说并不能带来任何慰藉,但真的,中等就好,生命平庸,真理平常,道德平凡。”(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

伴读记十九 | 不辩

女儿今晚的自学语文课,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陶渊明(约365—427),字符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特别给女儿强调,“南山”肯定不是终南山,我认为应该是庐山。因为这时的陶渊明隐居在浔阳柴桑,就是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市境内,庐山就在这里。当然,也有可能“南山”不是特指,而只是泛指某一座山或每一座山。重要的是悠然所见。

还有就是诗里有三个字,不论音和义都不能按照教材的解读来,否则诗境就大不同。这三个字是“车”、“还”和“忘”。“车”不读[chē]而读[jū],《说文》:舆轮总名;“还”不读[huán]而读 [xuán];“忘”不读[wàng]也不做“忘记”解,而应通“亡”读[wáng],作“失去”解。“欲辨已忘言”不能按语文教材“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的译文来理解。“此中有真意”,想要解释此中真意,却发现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因为一言一说,就不是其本来面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拈花微笑者瞬目扬眉,示诸大众,可惜无人识得,所以亡言。

女儿除了“南山”、“庐山”和三个字的读音,其他就都不明白我在讲什么。我说没关系,多听听、想想,慢慢就明白了。

明天,这个自学课的历史进程就到唐朝了。接下来的内容,就是持续九十八天的“唐诗九十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