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儿女记

老婆、女儿和儿子的成长记录

春分

我抬起头,闭上眼,站在最喜欢的那棵白色樱花树下,太座带着两个孩子在一旁玩耍。若有若无的淡淡花香从树上绵绵密密飘下,丝丝细细浸透我的衣裳。这是它一年中最美的样子。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送女儿去上美术课,这是她唯一的周末兴趣班。我们手牵着手慢慢走去,又走回。走过开满黄素馨的小道,穿过一小片桃树林时,一阵风来,粉色的花瓣纷飞,洒在我们身上。

“爸爸,这就是‘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吧?!”

“这还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还有‘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样的景色,就是‘落英缤纷’了。你知道‘落英缤纷’出自哪里吗?”我问女儿。

“不知道,你说吧。”

“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渔人迷路误入桃林,见‘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那‘桃花运’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例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咦~这个樱花好漂亮。”女儿跳起来摘了两朵八重樱,有点不好意思故意岔开了话题。

“这是哪国的国花?”

“我知道是日本的国花,但不知道为什么。”

“我想,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樱花既漂亮花期又短,就像短暂的人生,要珍惜当下的时光,活出自己的灿烂。”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花了。”

回到家,太座心疼我,说开车去就好了,五分钟的路程,你来回走两趟路上就是一个小时,何必呢?
“这是和女儿相处的极佳时机,我们闲聊、闲逛,她陪我们老去,我们陪她成长,多好。如果每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只是问作业写完没、这道题做对没、那道题订正没,很快女儿就会从与我们无话不说变成无话可说。”我说。

今日春分。

东野圭吾十连

“爸爸,我们家是不是很有钱?”晚上撸串回家路上,女儿挽着我的手问。

“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女儿的这个想法让我惊掉下巴,小雨夹着雪米跟风刮在脸上,忍不住又一个哆嗦。

“因为我一想看什么书让你买,你马上就会去找到手机开始找书、买书。”

“哦,这样啊。不是我们家有钱才买书,而是一个人就算清贫一生,只要有阅读、写作和思考,仍旧是富足的。因为认识自己的无知,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在这个财富面前,钱根本不算什么。”

晚饭前,女儿靠着书架,“爸爸,《解忧杂货店》《嫌疑人X的献身》《我的老师是侦探》我都看完了。我想再看几本东野圭吾的书,可以不?”

“好啊。你去把我手机拿来,我们现在就选几本。”

一番操作,一口气淘了东野圭吾《我的晃荡的青春》《放学后》《毒笑小说》《黑笑小说》《怪笑小说》《歪笑小说》《名侦探的守则》《浪花少年侦探团》《盛夏的方程式》《伽利略的苦恼》十本旧书,定价三折不到的包邮结算价,平均九元一毛九一本。坐等三天后“新”书到。如果运气好,女儿拆开的第一本书就对她的口味,那这十本书不过是三天的“口粮”,否则就可能要在书架上插半年她才会再随机找一本来读。

阅读实在是最便宜又最昂贵的兴趣。便宜是因为书再贵平均也就不过百元,还不够兴趣班一节课的费用;昂贵是阅读的兴趣一旦养成,受益终身。

女儿的第一本英文原版书

晚上九点五十分,我向女儿发出“最后通牒”:“你必须马上睡觉了。”

“爸爸,求求你了,我再看一分钟。”就算这是恳求,也太没有诚意了,因为就连说这句话时,靠在床头上的她,眼睛也没有离开过那本下午拿到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英文原版书。

“不可以。你应该在九点半就熄灯睡觉的,我已经提醒了你三次。现在已经五十了。”

“好吧。”她把书递给我时极不情愿。

“今天我好开心。”我说。

“为什么?”

“因为我的女儿竟然开始看原版书了,我为你感到骄傲啊。”

“那你再给我把其他几本原版书全买齐呗。”

“完全不是问题。等你读完这本,写一篇英文读后感说说下你对现在这个中文译本的看法,我就给你买下一本。”

“太好了。那你等着吧。晚安。”女儿笑着说。

“晚安。”

这是女儿的第一本英文原版书。买这本书,是因为上周四午饭后,二娃睡了,我和女儿在炉边读书。我手上是正在读第二遍的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边读边做批注,根据文本设计课程中要提出的问题和需要学生完成的作业。女儿不知道在读“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哪一本。

“作为一个哈迷,整套‘哈利·波特’你已经读了多少遍了啊?!”

“嗯……不下十遍了。”

“啧啧啧,那是得多少字的阅读量啊?肯定早就超过我了。”

“等我算算看。”女儿把“哈利·波特”系列八本、“霍格沃茨图书馆”一套三本和《神奇动物在哪里:原创电影剧本》都从书架搬下来,一本一本翻开版权页,在草稿纸上加字数。一会儿她告诉我:“爸爸,这些书读一遍一共是三百三十四万字。还不算那本七百多页,有一百万字的《哈利·波特百科全书》。”

“干得漂亮!爸爸都不得不佩服你!”我向她伸出大拇指点赞。“不过,如果只是读翻译文本,可不能算是一名真正的哈迷。据我所知,世界上还有很多哈迷,他们不但收集和收藏在世界各地出版的各种版本‘哈利·波特’系列书籍,还将是否读过‘哈利·波特’系列英文原版书视为是否是一位合格的哈迷的标志。”

“英文啊?”

“对啊。因为J.K.罗琳是英国作家嘛。‘哈利·波特’也最先出版的是英文版。”

“要不,你帮我先买一本来,我试读读看?”

“好啊。乐意效劳。”我马上划开手机,在当当上的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买了“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英文原版书。从第二天开始,女儿每天都问我书发货了吗?书到哪里了?什么时候能收到?终于,今天下午五点,一拿到盼了五天的书,她就迫不及待拆了塑封,一个人坐在书架前就读起来。

沉迷

晚饭后,一家人坐在一起,看毛思翩《生命·成长》第二季访谈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

看完,太座说:“还有一个访谈是关于小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

“妈妈,你觉得我算沉迷游戏吗?”花卷问。

“你嘛……还好。”

“爸爸,你觉得呢?”

“在我看来,你已经是沉迷在游戏里了。”我说。

花卷呆住几秒钟后,瞪大眼睛看着我说:“爸爸,不是吧?我并没有沉迷游戏啊,你是不是弄错了?”

“没有。”

“那怎么办?”太座问。

“沉迷有什么不好?”我说:“先说沉迷,这只是一个中性词,指深深迷恋什么。再来看什么不是游戏。正在进行的冬奥会和其中的运动项目,各种棋类和桌游,数学、物理、化学,还有我上的各种乱来的所谓中文、阅读和写作课,还有人生,哪个不是游戏?学习,不就是不断去尝试,去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游戏,并沉迷进去么?!沉迷有什么不好?有人沉迷于摄影,有人沉迷于运动,还有人沉迷于探索外太空,于是火箭上了天。如果什么都是浅尝辄止,没有人沉迷进去,哪里来的专家和学者呢?就像卷卷沉迷于阅读和手账,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这上面,这不正是深入而持续的学习么?”

“爸爸,你说的沉迷原来是这个意思啊。”花卷松了一口气。

“是的。任何领域,不沉迷就不能深入。但我们还是要区分一下。有的沉迷是互动和成长,成就自己去发现和成为那个自己欣赏的自己;而有的沉迷只是单纯的消耗,消耗时间、心力和金钱,换取片刻的、单纯的快乐,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对单纯快乐的成瘾。有意义的沉迷,是成就,是有意义的快乐。没有意义的沉迷,就只是快乐和消耗而已。”

最便宜又最昂贵的

准备在客厅再增加一个书架。“如果把看过的书搬到楼下的书房,它们就离开了我们的视线,我觉得书还是要放在日常生活的场景中,让它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好。”晚饭后,和太座、女儿商量,新买书架可以摆放在哪里。

每天晚上,熄灯时间到了,在床上看书的女儿都会说:“再看一分钟!”五分钟后,在客厅看书的我提醒时间到了,她又说:“再看最后一分钟,爸爸,真的最后一分钟。”又五分钟后我再次提醒,她才恋恋不舍合上书。今天也是这样。

今天新到了六本(套)书,女儿从中午开始读,到睡觉时,读完了一本半。阅读真是最便宜又最昂贵的兴趣班和培训班——这是上个周末我和太座一致的感慨。

在期末的自我总结PPT里,女儿说最想学的是画画。我和太座很高兴,因为上兴趣班唯一的理由是兴趣。没兴趣的兴趣班对家长、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互相折磨。于是上周末,基本上没上过课外补习班和兴趣班的女儿,去试了附近两家艺术学校的课,都喜欢,本周就要决定选哪一家,然后交费。因为是初级班,又在郊区,费用相比市区都比较低,但看着一次课一百多的收费,我忍不住感慨,平时节节省省买个一两百块钱的书都要想了又想。书买来、读了,书还在,全家都可以看;这兴趣班的钱一交,课一上,时间一过去,就什么都过去了,学没学到,学到多少,全是一次性的未知。还是读书是最便宜又最昂贵的兴趣班和培训班。昂贵是兴趣会转移或消失,但阅读的兴趣一旦养成,受益终身。

“在家里沿客厅一面墙装上书架,在架上放自己想读和要读的书、建议孩子读的书和孩子要读的书三类共一千本。一千本书就是一千种可能性。每天哪怕只抽10分钟全家一起阅读,慢慢孩子的阅读习惯就可能培养起来了。”上周期末家长会上,有家长对孩子不阅读颇为苦恼,问我怎么办时,我给出了这个建议。去年家长们也是这么问的,我也是给家长这么说的。前年也是。看来,两三年了,书架和书还是没有出现在他们家的客厅里。

哈迷女儿的新年礼物

昨夜的枕边书,女儿从书架上抽出胡适的《红楼梦考证》。读了半小时,对我说读得半懂不懂的。插回书架,抽出周勋初的《唐诗纵横谈》,一翻就翻到了哥舒翰,正好我们讲过《哥舒歌》,就这么就读了。

今天晚饭后,女儿从菜鸟驿站取回来自己的新年礼物——大前天晚上撸串时买的十六本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和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旧书,以及“哈利波特”系列第八本《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和像砖头一样厚的《哈利波特百科全书》两本新书。哈迷女儿到晚上睡觉前,三百六十三页二十二万字的《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就已读到三百二十四页,三个小时差不多读了近二十万字。这个速度,对我来说也是飞快了。

临睡前,我想把两本新书拿来翻翻,女儿再三叮嘱我要轻轻翻,不可以把书弄出折痕来。

女儿的阅读量和道高一丈的太座

圣诞夜的晚饭前,女儿突然想要统计一下自己读过多少本书。

我说:“你总共读过的书,估计也就一百多本而已。”

“我估计在两百左右。”她说。

具体是多少,女儿扒在客厅书架上,一本一本数。晚上她告诉我,读了六百多本。也就是客厅书架上的近千本书,她已经读完了一半多;家里的书,她已经读了五分之一。

这就意味着,女儿从学前班到现在五年级,六年不到的时间,平均下来每年的阅读量超过一百本。

她读过的这六百多本书,有《科学的旅程》、《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星空》、《昆虫记》、《林中漫步》、《原野漫步》的科普类;“哈利波特”全系列、“纳尼亚传奇”系列、“妖怪客栈”和《流浪地球》、《福尔摩斯探案集》这样的奇幻、科幻、悬疑类;“小李飞刀”全系列的武侠类;《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等历史小说类;《汤姆叔叔的小屋》、《绿山墙的安妮》、《格列佛游记》、《鲁宾孙漂流记》、《八十天环游地球》等外国文学;《吹小号的天鹅》、《夏洛的网》、《亲爱的汉修先生》、《数星星》等大量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系列作品;包括中国民间故事连环画、“半小时漫画”系列、蔡志忠漫画系列、《深夜食堂》系列、《镖人》系列、《子不语》系列和“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系列等大量的漫画书,以及不多的几本诗集旅行指南和在我看来非常无趣,但她常常翻看的《世界地图册》、《中国地图册》

最近她似乎迷上了日本文学。读了《竹取物语》、《伊势物语》、《御伽草子》后,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和《嫌疑人X的献身》读了多次。北野武的《菊次郎与佐纪》和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似乎只是她在石黑一雄和川端康成之间,难以抉择的短暂空窗期填充剂。现在,每晚的枕边书是川端康成系列,刚读完《千只鹤》,正在读《雪国》。

姑妈买了一双新鞋给她做新年礼物。“爸爸,你就再给我买些书当新年礼物吧。”我能说什么?当然只能看看孩子她妈,笑着说——好呀!

“可是她的数学不怎么好。”奶奶不无担忧。

我说:“世界是理性的,但认知世界是感性的。”

晚上,太座对女儿不知不觉间累积的这个阅读量颇有点点感慨。我大概总结了一下,认为我们无非就是做了:

1、在生活起居的空间里,我们尽可能多的出现了书,这是一种环境的营造;

2、要孩子读书,我们自己首先就在读书,这是行动的模范;

3、每天固定的家庭共读时间,是习惯的养成;

4、书,不论是数量还是种类,家里都要有尽可能多的书,这样孩子才可能找到自己的阅读兴趣。

“可是,你床头的书已经堆成山了。”太座成功识破了我最后的弦外之音。

我赶忙狡辩:“那是我二〇二二年要读完的书嘛。”

“好嘛。你的书,等你把床头的书读完才准再买。”

“上课需要的书除外哈!那是说要就要的哦。”我试图作最后的挣扎。

“你可以试试我会不会改支付宝密码。”果然,还是太座道高一丈。

和女儿一起同步读《水浒传》

今天开始,以一天一回的进度,和女儿一起同步慢慢读《水浒传》。

女儿的《水浒传》,是学堂发给五年级学生作为阅读教材的,商务印书馆二〇一七年一月一版。我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〇九年十月二版。虽然出版社和版次不同,但都是一百二十回本。

我要求女儿每天先泛读一遍当天要读的那一回,标注出不认识的字后查字典注上音、义,再在页眉或页脚写三遍,然后再读一遍看看能否读懂大概意思。今晚她读到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们讨论了鲁达是个怎样的人和他打死镇关西的那三拳的描写。我们约好,每晚用半小时来讨论当天的阅读内容。

学堂小学阅读课的阅读教材是我选的。开学一个多月下来,我发现学生(包括女儿)的阅读能力与我的预期还有很大距离,所以每个年级下个学期的阅读教材,至少三分之一要重选。

我小时候,也许是没有现在小孩那么多玩的,闲得无聊就只好看书。四大名著我是在小学读的。除了《红楼梦》到现在仍旧读不下去,其他三部都读了不止一遍。记得当时家里那套《水浒传》是上中下三册,横排繁体,三本书的版心都被人用一种三角形的尖锐物刺穿了。现在回想起来,那套书应该是那段历史的物证。可惜,后来被一位大我十几岁的堂哥借去,就没再还回来。

和女儿保持阅读同步

两天读了两本儿童文学类的小说,阅读量二十万字出头。

一九九一年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作品,艾菲的《女水手日记》,徐诗思译,新蕾出版社二〇一一年五月一版,二〇一九年二月二十三印,十四万字。读完后用三句话给女儿介绍这本书的内容: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被迫独自一人乘船从英国回美国。在海上的两个月里,她经历了飓风、叛乱、审判、谋杀、被陷害等一系列事件,还被判死刑。当船传抵达美国时,她的身份已经从刚登上船的乘客,变成了船长。

迈克尔·莫波格发表于一九八二年,获得当年惠特布莱德奖(现柯斯达文学奖)银奖的《战马》,李晋译,南海出版公司二〇一六年一月一版,二〇二〇年七月三十三印,六万五千字。知道这本书,是因为十年前看过斯皮尔伯格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

四十几岁的人读儿童文学,是要和女儿保持阅读上的同步。

想起曾经有位教语文的L老师,总是说自己什么书都读,就是不读小说。又说一本书用不着读完,读前言和前十几页大概就知道内容是什么了。我心里想恐怕读的都是鸡汤吧?!那种书,不就是看个书名就可以么?最后,有次,他又在我面前发表他的这种读书论,实在没忍住,说,L老师,书还是要一本一本读的哦。

补记女儿的游学

十七至十九日,学堂三至五年级在黔东南雷山县某村游学三天。女儿已有过多次类似这样的乡村体验,甚至有一次她全程参与了游学踩点,于是这次没有给她报名,而是鼓励她自己设计了一个两天的探索发现式游学。我作为顾问,提供一些指导性建议。

因为贵阳是贵州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所以我们这次游学的主题是“探索贵阳——从黑羊箐、顺元城到贵阳”。

十七、十八日这两天,走在近一百年历史,每天都在被人踩车碾的文物——贵阳城第一条公路省府路上,去乘坐一个多月前才开通的地铁二号线;从民国贵州首富“儒商”华之鸿家的大院,到民国交通部长王伯群(何应钦是其妹夫)故居;从老贵阳九门四阁唯一幸存者文昌阁,到贵阳城的标志性建筑甲秀楼,女儿一个人的定制游学得出的结论是——爸爸,原来从明朝隆庆三年设立贵阳府,贵阳才成为了贵阳,这个贵阳也才四百多年,真是个又古老又年轻的小城。

这两天里,除了“游”和“学”,在吃的方面,我们也有过一点“设计”,因为饮食也是一种文化——冰粉、豆腐圆子是老贵阳小吃,女儿心心念念的烤肉也放开了吃。估计多年后,这次游学留在她记忆里的只是这顿烤肉吧?!

最后,我们在万东桥花鸟市场,一人买了一把竹节折扇,作为此次游学的纪念品。到家后,我建议女儿在扇面上题几个字,写明是这次游学的纪念。扇面一面洒金一面空白,她在空白那面写了这次游学的主题、纪念和时间,落款处钤了一枚我“寻隐者不遇”的闲章。

对于这次游学的感受,她在总结里写:“这次游学我很开心。因为这次游学是我自己设计的,我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干嘛就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