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尺宅叟

关于尺宅叟

唾沫星子如月季花般四溅反刍流逝青春

【2025也闲谈·十二】那一刻,我望着也闲书局的天花板,心想……

讲谈始于千代尼的俳句:傍晚寺院钟声,被樱花,拦截在半空中。

书籍分享,各位学者继续介绍自己三月读的书。有的读完了,有的读了一半。一位五年级的学者拿出书,说每天阅读半小时,但自己选的《中国文化中的饮食》这本书比较难读懂,才读了三十多页,不过想再读读看。我向她竖起大拇指,一是为她知难而进,不轻易放弃的态度;二是这本书对她来说,真的太难了,从心底里升起对她的敬佩。为什么太难?因为这本书现在豆瓣评分8分,初版于1977年,是一部从考古学和人类学角度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人类学先驱著作。主编是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张光直,作者是美国历史学家、汉学家史景迁(Jonathan Dermot Spence,1936—2021)、薛爱华(Edward Hetzel Schafer,1913—1991)、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1922—2005)、余英时和人类学家许烺光(Francis L. K. Hsu,1909—1999)。我为什么知道这些?好巧不巧,因为我正好也在读这本书,是这个月初女儿就在也闲书局给我挑的。

飞花令,集体大翻车,上周提前说了这周飞“花”,结果有的学者忘了,还是按“春”字令来准备,把语文书上带“春”字的古诗词都标注出来。那好吧,我们就来飞“春”吧。飞什么不重要,学者们主动去学习的目的达到了。

声律启蒙,讲了“戏马台”、“蟠龙斋”、毕卓和王恭的典故,因为“五老峰高,秀插云霄如玉笔;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句,请学者在地图上找江西九江的庐山,还顺了一嘴武夷山的茶与波士顿倾茶事件、来克星顿枪声隐隐约约的联系。

今次的对课,上联“书似远山常乱叠”,化自纪昀的书斋上联“书似青山常乱叠”,我觉得在也闲书局对这个对联,真是再美妙不过。不过,也确实难度大了点。不检讨。下次也不降低难度。就是这么豪横。因为如果总是在做自己会做的事,徘徊在熟悉的区域,是不会得到提高的。要提高,就要见高山,知道、看到一山更比一山高。

“苏格拉底的广场”环节,由于我准备的问题都来自各位学者的作业,所以与“居学评”合并进行。

讨论的第一个话题是:什么是“成功”——关于成功的定义和判断标准。这个话题源于上周四年级学者彭对纽伯瑞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玛格丽特·亨利《风之王》续写的最后一句:坚持自己,专注于自己的思想,不被打断,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学者们各自发表对“成功”的看法,我紧追不放“为什么”和请学者用实例而不是“比如”、“假设”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帮助大家区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讨论下来,各有各的成功,成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所以没答案就是好答案,没结果就是好结果。大成功!

第二个话题来自五年级学者张。她在上周的自主选题中提出了一个好问题:“为什么许多人在现实中是一个普通人,到了网上却变得冷酷、漠然?”为什么?各自发表看法吧啦吧啦,末了我说就算再给我们10个小时,也不一定能讨论出一个大家都能明白的结果,因为这涉及到社会心理学、传播、道德等等方面,讨论要暂停,但思考和追问不能停

我以为下午的讨论会比上午激烈,但没想到刚开始,就结束了。话题来自八年级学者Jade上周自选课题中的困扰: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要与别人保持一致吗?不同怎么办?结果是压倒性的,学者们用三个字表达了观点,结束了讨论。那三个字就是“那咋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与别人不同,“那咋了?!”不就应该不同吗?我好安逸。

今次没有安排写作环节,计划“集中火力”讲完主题七“周召共和”里《史记·周本纪》的四段文本。上午顺利完成一段,余下三段下周完成;下午的学者们“舍不得”一次就讲完“这么好的文本”,不得不说各位还是懂得“欣赏”的。协商下来,今天完成一段,下周完成三段,和上午一样。我说好嘛。

“那我们接下来做什么?”学者们似乎没想到这事还可以商量的,有点一脚踏空的感觉,突然多了个时间空洞。

好问题。还好我早有准备。来写作吧。“好耶!”

上周选的都是纽伯瑞获奖作品,今次选的是德国青年文学奖、奥地利青少年文学奖、国际安徒生奖和法国国家文学奖等七个文学奖的获奖作品片段作为创作基底。各位学者的作品,又上了一个层次,让我不由得反思——或许好的写作教学,就是不要试图去教别人如何写作,而是让他去看好的文字,慢慢就有了分辨和鉴赏的能力。高度上去了,手底下就活泛了。那一刻,我望着也闲书局黑黑的天花板,甚至在想:如果当年,我在他们这个年纪时能读到这么些好书,我的人生会不会大不同?

今天的作业,不是各位学者自主选题,而是指定了课题:为什么厉王以荣公为卿士引起了国人暴动?结合当前实际,试分析国家垄断的利弊

三至八年级,跨度如此之大的学者们会如何看待这个课题?我实在是期待。

一天的讲谈结束,离开也闲时购书两本,女儿挑了东野圭吾的《天使之耳:交通警察之夜》,我的是弘一大师的《佛法专论选》。

“今天的讲谈,你给我多少分?”回家的地铁上我问女儿。

“85分吧,不,94分。”

“哟!还不错哦。”

“不给你满分,是不想你太飘。”

还是要被女儿拿捏。

【2025也闲谈·十一】当写作没有套路的束缚,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作品

在学校里,语文课上,对课本内有限几篇古早作品的过度解读,以及对应的套路化考试作文,留在学校里就好了。

也闲谈的写作,从仿写到与AI协作、独立创作、关键词团队合作,现在进入了世界文学经典大赏的续写。

这是一个自由创作的环节,学者们可以根据给出的文学作品片段,不用考虑原作品,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十分钟时间去创作新的作品。同时这也是一个书籍推荐环节,如果由这些片段对这些书的内容感兴趣,可以在也闲书局找到它们。

上周我给出的文字片段,全部选自纽伯瑞儿童文学获奖作品。为了避免各位学者因为这个奖中的“儿童”而看低了这些作品,看轻了自己,我在PPT里拿掉了这两个字。

虽然这些获奖作品都是有深厚文字基础和文学素养的成年人所写就,虽然参与讲谈的诸君在学校里只是三至八年级的学生,但这些续写与原作相比,毫不逊色。

那时是早上九点钟,我正在熏三条鳟鱼。我忙着把火焰弄小,以免把鱼烧焦了。忽然发现整个森林变得一片死寂,甚至那些一天到晚在我身旁啄个不停地啄木鸟也沉默下来了,松鼠不见踪迹,山雀、五十雀等小鸟也躲了起来。天空暗得出奇,天上的云一层阴暗叠着一层阴暗,就跟把他们吹过来的风一样狂野。(珍·克雷赫德·乔治《山居岁月》)

五年级学者张的续写:火苗被风吹灭了,周围变得更阴暗了,我听见远处传来了走路的声音,于是赶紧爬上了最近的树。过了一会儿,一群穿着黑色衬衫的人来了,黑暗中几乎看不见他们,我猜他们是在躲避某人。他们发现了火堆,其中一人说:“附近一定有人。”他们环顾四周,差点发现了我……

这样的续写,让环境营造的氛围变得更加紧张、压抑,一群穿着黑衣的人在黑暗中潜行,他们是谁?如果他们在躲避某人,为什么一群人要躲避一个人?疑问层层,悬念重重,让人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并非每一位十三岁的女孩都会被控谋杀、遭受审判,并被宣判有罪。但我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我的故事值得一读,即使那已是多年前的往事。不过在开始读之前,请接受我的警告,这可不是一般懵懂少年的故事,如果强烈的想法、行为会冒犯到你,就请别再往下读,去找别的友伴来排遣无聊的时光吧。(艾非《女水手日记》)

八年级学者张的续写:那天,我放学到家,发现门内有浓烈的血腥味……

字数的多寡,从来都不是衡量一部作品好坏的标准。这个续写虽然只有一句话,但一道门后的那个巨大疑问,就像一个黑洞,将读者牢牢吸引,忍不住要去推开那道门,又害怕推开那道门。

号角响起。深栗色的巴顿爵士与金红色的战神游行绕经全场。战神听见观众的欢呼,它嗅到了对手的气味,不过它的眼睛却专注于跑道。跑道干净且诱人地在它面前伸展开来,它知道那意味着什么。(玛格丽特·亨利《风之王》)

四年级学者彭的续写:因为它知道,距离成功有很远的路,对错就在一念之间,踏进一条路就无法再挽回;像风一样的速度穿叉(行)在各种小路上,而人身(生)这条路似乎是漫长的,走不完的,没有尽头的,但知道这一切的它却选择了眼前的道路。当它踏进了这条路,它才知道什么叫无路可走;当它知道已经无路可走的时候,就得搏一搏,为自己开创一条更好、更漫长的路,那就是,坚持自己,专注于自己的思想,不被打断,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虽然有错字,但这一段意识流的汩汩流淌,让读者看到学者对文字的驾驭就像一位老道的驭手,和风之王一起奔驰在林中、山野好平原。

这些还没有被套路作文训练束缚的写作者,有强烈的表达欲,他们用表达战胜技巧,创造出了自己的语言,我觉得这才是写作最重要的——写自己,用自己的文字。

那天下午的讲谈结束,旁听的王六一先生感叹说,这样灵活的课,教育才有希望。我说,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读书记1539】《废名·田园小说》

废名原名冯文炳,字蕴仲,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沈从文是这一派的主要成员之一。

这本《废名·田园小说》购于也闲书局,读的第一本废名作品。文字好,可惜时代的原因,读起来有隔阂,反而成了阅读的障碍。现在的年轻人是读不顺这样的文字了。

文字有多好,录一段留存:

冬天的早晨,天还没有亮,我同三弟就醒了瞌睡,三弟用指头在我的脚胫上画字,我从这头默着画数猜。阿妹也在隔一道壁的被笼里画眉般的叫唱:“几个哥哥呢?三个。几个姐姐呢?姐姐在人家。自己呢?自己只有一个。”母亲搂着阿妹唱,我们从这边也听得清楚。阿妹又同母亲合唱:“爹爹,奶痛头生子;爷和娘痛断肠儿。”我起床总早些,衣还没有扣好,一声不响的蹲在母亲的床头,轻轻的敲着床柱,母亲道:“猫呀!”阿妹紧缩在母亲的怀里,眼光灼灼的望着被——这时我已伸起头来,瞧见了我,又笑闭眼睛向母亲一贴,怕我撕痒。

《废名·田园小说》,上海文艺出版社“新文艺·中国现代文学大师读本”丛书之一种,2012年4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39本

【读书记1538】沈从文《阿黑小史》

周一早上出门进城,一路小雨濛濛,想起《边城》里“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就突然想读沈从文。在北京路上的省图书馆南馆,想去借一本,星期四看完还,又嫌重新办卡麻烦,作罢。

给学生上完课,下午离开也闲书局时,买了沈从文别集一种《阿黑小史》。在回家的地铁上读了四十多页,觉得还是不如《边城》好,没有那么清澈透明。

晚上读完,还是觉得文字拧巴、刻意了些,读一个人的作品,还是只读代表作就好了。

沈从文《阿黑小史》,中信出版社“沈从文别集”一种,2017年2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38本

【2025也闲谈·十】关于刷题,与小苹果同学一席谈

每周六在也闲书局与诸君讲谈结束,就背着一书包的本子回家。新一周里,就一本一本慢慢读,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与各位学者笔谈。读到妙语妙笔,就忍不住要记录下来,于我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今次,小苹果同学(七年级)提出了一个好问题:

昨天去训练时,和教练提起我平时总抄前桌的作业,现在换位置了,没法借鉴了,他告诉我,这样不行。我不懂,明明都是会的,为什么还要做。我不应该把时间放在我不会的题目上吗?教练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但是会的题做一万遍也只打了一遍基础,毛豆,你觉得呢?

写作简单吗?简单!看这段话,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观点,样样具备,条理清晰,还抛出了问题,留了一个充满悬念的开放式结尾,抬手之间就是好的写作。

写作很难吗?很难!很多成年人读了十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书,上了大学,工作多年,可就连发个语音都拉拉杂杂不知所云,更不要说请他写一段话讲明白一件事了。

这个提问,我是这样回复的:

我赞同你的看法。

刷题和运动不同。

运动的重复,使体力得到增强,肢体更加协调,反应更加敏锐,思维更加活跃。不是每个人通过运动都能成为运动员,但每个人通过运动都能受益。

刷题的重复,是机械的重复,人的认知没有得到提升,智慧和思考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我认为刷题毫无意义。

有个建议,你可以拒绝刷题,但不能抄作业。不能用一个错误去抵抗另一个错误,因为这样做的结果是两个错误,而不是负负得正。

我与小苹果同学的这个对谈让家长看到后,可能她就不能每周继续来也闲书局参加讲谈了。可是她说出了真实想法,我不能不回答,更不能说套话、假话,因为我说的也是我的真实想法,我真的就是这么看刷题这事的。

我女儿也上七年级,也每周六到也闲书局参与讲谈。浚哥提出的问题,我女儿也提出过,曾经我也是这么回答她的。

现在,技术已经能够提供巨量且高效的学习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在AI面前,刷题就是“石器时代”手里拿着石斧、石矛的原始人的原始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曾经有用,也曾经托举了人类的发展,但时代不同了。AI时代要的是创新与实践能力,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户外活动、家庭游戏、阅读写作、讨论分享,是人与人之间深度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是探索未知,敢于面对结果,抖擞再战的勇气。

【读书记1537】简妮·布朗《终须一别:与死亡的20次照面》

大多数死亡都是一个自然而平淡的过程,绝非轻易,但也不一定可怕;不会带来创伤性的记忆,也没有过度医疗;既不浪漫,也不光荣。死亡通常普普通通,在可控的范围内,人们最终也会接受,但是过程总是悲痛异常。每个人,为迎接死亡——这个确定无疑的结局有意识的准备,并在这个过程中给予自己和别人信心,就是在人类经验的普遍性中去寻找意义、目的和安慰。

为死亡做准备,是对我们自己彻底的爱,也是对那些在我们死后仍然活着的亲密家人的爱。

是否相信来世并不会影响死亡的体验:轻松还是痛苦更多取决于身体症状能否被有效的控制,以及当事人自己是否与自己一生的情感经历和解。

电影《人生大事》中,给别人做了一辈子殡葬的老莫在临死前说,人生就是一本书,哪个都要翻到最后一页。有的人是个句号,有的人是感叹号,有的人是个省略号。人生,除死,无大事。

简妮·布朗《终须一别:与死亡的20次照面》,四川文艺出版社2021年9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37本

【独立教师手记】与Isaac同行4:朝圣者

早上出门去地铁站,一路小雨濛濛,想起《边城》里“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就突然想读沈从文。

在北京路上的省图书馆南馆看了45分钟的《基督教欧洲的巨变:1517-1648》,中间想去借一本沈从文,星期四看完还,又嫌重新办卡麻烦,作罢。

和Isaac在也闲书局,他说起国足如果再赢两场就能小组晋级,我看了排名,倒数第一,净胜球比小组第一的日本队少30球,还是老样子。我说小组赛国足和日本踢,只能用5-3-2的阵型了,因为这个阵型的目的只有一个:球是肯定要输的,只努力尽量少丢几个,不要太难看。结果已经对战了,Isaac给我看结果,0:7。还是老样子。看来只有年轻人还对中国足球抱有希望。也算是好事一件。如果不是Isaac,我可能这一辈子都不会再聊足球。

Isaac给我看了他整理的,欧元各面值纸币上的人物和建筑资料,欧元所展现出来的其成员国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就是一个了解欧洲甚而世界的窗口(虽然感觉有点市侩)。我相信一定有收集各版本欧元纸币和硬币的藏家,如果把这些硬币在一面墙上拼成一幅欧洲地图,地理、历史、文学尽在其中。实在是有趣。世界那么大,我有点想去看看了。我和女儿也有一个小目标,就是看100座博物馆,收集100枚博物馆的纪念章。目前完成了四分之一。

从博物馆聊到游学,看Isaac的西北游学1.0方案,内里只有博物馆和图书馆,我说那你还不如来一个博物馆之旅,先从三大博物馆开始。台北暂时不打算,北京他去过了不想去,南京倒是没去过,我说那南京博物院如何?南京,六朝古都,历史厚重、藏品丰富,常展特展几天都看不完,有好吃的,好玩的,逛了博物馆再去逛古玩地摊,带几件赝品回家把玩,多快乐?!他,就这么动心了。于是游学目的地先从华南调整到西北,现在调整到了华东。

共读《基督教欧洲的巨变:1517-1648》,Isaac在读书笔记里敲了这样一个结论:查理五世对欧洲的统治虽短暂,但其遗产——西班牙的黄金时代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直接塑造了17世纪“三十年战争”的格局。我问查理五世与西班牙的黄金时代、神圣罗马帝国是什么关系,他又是怎样塑造了“三十年战争”的格局的?于是在墙上的巨幅世界地图前,苏格兰、英格兰、尼德兰、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新教与旧教(天主教),看Isaac指点江山纵横捭阖,他不是在背书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在重新呈现历史,好不享受。我就是时不时追问个“为什么?”,然后他又会打开历史的另一扇新门。最后在我们的饥肠辘辘中,结束于西班牙圣地亚哥朝圣之路上,作为朝圣路标和朝圣者完成圣地亚哥之路证明的扇贝。

如果Isaac的历史学习是一次就像圣地亚哥朝圣那样的长途旅行,我们的每一次讨论,就是那个朝圣者扇贝上的一个个路标,最终他会指引自己去往心中的圣地

Isaac的阅读,除了《基督教欧洲的巨变:1517-1648》,还有英文原版书、芬兰作家阿托·帕西林纳的代表作《遇见野兔的那一年》,我说这个阅读量很大,来得起不,他说还好。还好就好,安逸。大量阅读后我们一起闲谈讨论,他带着一堆“是什么”来,又带着一捆“为什么”回去,在历史中探索,在现实中发现,我觉得这才是“学历史”。这个学习的过程就是成就的过程,每一位学习者都是走在朝圣路上的新圣人。

这个月我们每次讨论都会提及哈布斯堡,好想看卫克安《哈布斯堡王朝》、彼得·贾德森《哈布斯堡王朝》和杰弗里·瓦夫罗《哈布斯堡的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奥匈帝国的解体》,但他们最终还是输给了沈从文。离开也闲书局时,我带走的是沈从文别集一种《阿黑小史》。在回家的地铁上读了四十多页,觉得还是不如《边城》好,没有那么清澈透明。

【知途人文】3:独立,是对自己负责

学校教育里,各个学科不断重复训练的都是回答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不过是在围绕老师知道,但学生不知道的所谓知识点进行的“已知重复”。

“已知重复”改变的只是分数的提高和心智的降低,因为通过这个过程,没有人从中产生“新知”——那些突破固有认知的新领域。

知途人文课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励诸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更重要;因为只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是跳出“已知重复”。每一个新问题的提出,都是一次突破

阅读提问环节,诸君不断提出问题和观点,我们赞同或反对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的认知盲区,从而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判断。最终,对一个问题的答案,诸君无法达成共识。

我提示,这个问题可能没有直接的文本证据,或许可以从人物性格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要分析人物的性格?因为一个人为什么做这样的事,说这样的话,是由他的性格所决定的。”

当前的教育政策严重依赖单一文化的基本阅读能力标准化测试,也即是就连阅读也仍在持续推行“标准答案”。我们每次的阅读、讨论,是在尝试从揣测“标准答案”的套路中跳出来,去尝试高阶阅读,去寻找自己的答案,去产生新知。

关于高阶阅读,在2023年第75届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发布的《卢布尔雅那高阶阅读宣言》,是这样表述的:高阶阅读是关于复杂问题的长篇晦涩文本的阅读,需要智力上的耐性,这会迫使我们自我质疑,训练我们的换位思考能力,以及对于逻辑规则的理解。通过更高阶的阅读,我们加深和扩大了词汇量,并训练了思维的新方式。即使在屏幕和人工智能时代,通过阅读艰难晦涩的书籍来训练复杂的思维,也是解决纷繁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问题的主要前提之一。

今天的写作诸君拿到的文本是:

过期胶卷里的含羞草生长观察笔记,第五页记录了那张用《孤独星球》撕页折的纸飞机船票,被藏在裹着《夜航西飞》书皮的量子日记里。

“根本读不懂。”

“那就再读两遍。还读不懂就试试倒过来理解。”我说。

“这是要写什么?”

“你觉得这个故事会怎样发展,就续写下去。”我说。不同的认知,不同的经历和性格,会续写出完全不同的故事(人生)。

“到底要怎么写啊?”

“这个问题问得好。再没有人告诉你要怎么做了,现在你要问自己这些问题,自己去决定要写什么,要怎么写。”

经过一番头脑中的纠结和肉身在地上的翻滚,诸君都完成了自己的创作。在我看来,这就是最好的写作。

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独立人生,独立不是凭空而来,不是年龄到了就能“不劳而获”的。独立,是对自己负责

【2025也闲谈·九】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门外风花各自春”,这是今天对课的上联。诸君所对,精妙奇崛,赞叹欢喜,就说大家要不要也看看我对的?不成想人家说:“不看不看,不感兴趣。”好嘛闷,啊就跳过啰哈。我灰溜溜,酸啾啾的。

惊蛰已过,春分将至,正是赏花的好时节。各处樱花浓灿如云,就以松尾芭蕉的俳句开场,“繁樱如云翳,忽闻远走钟声渺,上野或浅草。”

居学评,呈上我上周喜提的作业

诸位学者给我作业的三个关键词是:穿越、小贤、情书,写作要求是字数不限,但要提到在场除旁听家长外的所有人。这要求真的是,看起来极其容易,其实巨难,有谁见过写情书还带上男男女女一群人的?但是,不难还就没意思了。

我的这封情书收件人是庄穆夫人吴氏,小字韭黄(也闲书局的另一只猫);寄件人是鏐,小字小贤,携僚佐朝议大夫使持节明州诸军事守刺史上柱国赐绯鱼袋某某某某诸君姓名;正文只有九个字: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什么叫“小字”,“朝议大夫使持节明州诸军事守刺史上柱国赐绯鱼袋”怎么断句、分别什么意思,我一字一处讲解。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是一千多年前,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鏐写给夫人吴氏的信,没有一个字是思念和爱,却每一朵花里满满盛着的、溢出来的都是期盼夫人早日归来的急切爱意。你看,春天来了,这回来的一路上,花都开了,你不要着急,一边赏花一边慢慢的回来哈。“这封情书,完全符合要求,就问各位这封情书写得如何?”我心里那个得意。

阅读分享,让各位学者用不超过三句话介绍自己正在读的书,请听者陈述听到的信息,训练对信息的分析、整理和表达的能力。

飞花令仍然是“春”,随讲诗两首。

王维的《鸟鸣涧》,从“閒”、“閑”和“闲”三个字的不同,讲为何今次文本开始使用繁体字,以及人要“閒”了,心才“空”,空不是摆烂一片空白,而是随时准备包容一切,所以“空”的不是春山,而是心。如此如此。

李白的《清平调·其一》,说我认为“衣”应读四声,作动词用,这样才灵动。并且全诗没有一字夸美人,却没有一处不是在夸人美,这才不艳俗。如何如何。

《声律启蒙》“冬”韵,“叶公龙”句,讲“叶”不读yè,而读shè;“秦岭云横”讲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八千远路”讲“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满江红》却有可能不是岳飞写的。诸般种种。末了,对课,我出的“门外风花各自春”,是弘一法师诗中一句。诸位学者不乏佳对,如:园内寒梅唯有冬;泥路落叶散满秋。从来没有对过对子的各位学者,不过二三次就有这样的进步,怎么不欢喜?就问要不要也看看我的,所以才有开头那酸溜溜一幕。

“苏格拉底的广场”,有学者提出一个好问题:为什么规则之前人人平等。“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关键——规则之内的人是否参与制定了这个规则。”我说:“没有人能够凌驾于规则之上。如果被规则约束的人没有参与规则的制定,那这个规则本身就不平等,‘规则之前人人平等’这个说法就不成立。要‘规则之前人人平等’就要规则之内的人都参与规则的制定,这样的规则才有可能人人平等。”(讨论内容唯亲临方知其生猛,此处省略3452字。)

阅读写作,今次为纽伯瑞儿童文学奖作品系列。为了避免诸君因“儿童”看低了这些作品,看轻了自己,我拿掉了这两个字。现场完成作品之精彩,是这篇流水账承载不了的。

每一次讲谈都像是一部作品,“有不可操纵性,它在进行中自我定位,自动选择脉络走向,参与者互相启发互相映照。我只负责启发,不拔苗助长。我永远面对现实,相信他们在自然长大的过程中自生出判断力,谁也不比谁高明,现实才是最高级的教授,是讲述希望唯一的导师。”(王小妮《上课记》)

【独立教师手记】与Isaac同行3:芬兰如此遥远

若有若无忽来忽去的小雨,让我们的Citywalk再次延期。

Isaac如约带来了十几枚硬币,有欧元、欧分,还有一套芬兰芬尼,并给我看了几种面额的芬兰马克纸币图片。芬兰马克和芬妮是芬兰于1861年至2002年间欧元流通前使用的法定货币,这一套芬兰硬币里,最早的铸造于1960年。可算是与这个国家真正开始建立实实在在的联系了,并诞生了今天的第一项Isaac要在下次见面时告诉我的内容:芬兰马克上这些人物的简介——他们是谁、因为取得什么成就而被印在钞票上——算是一部极简芬兰史。

我们的对谈,从硬币上的图案到芬兰国旗国徽、国土面积、所处纬度、人口数量、自然资源和图书馆以及纸质书人均年阅读量到芬兰的教育,并与贵阳做对比,试图从多角度去了解和分析这个国土面积是贵阳42倍,人口比贵阳还少近100万的北欧小国,是如何独立一百多年就成为高度发达国家的。

以阅读为例,芬兰拥有包含了750座公共图书馆的全球密度最高图书馆系统,政府会向新生儿家庭赠送包含童书的“图书包”,约65%的芬兰人每周至少会读一本纸质书,约75%的芬兰人认为阅读是“重要的休闲活动”,位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Rikhardinkatu图书馆是北欧第一座公共图书馆……而中国的人均年阅读量不到5本,在偏远落后的西南地区的贵阳,这个数字大概率还要更低。如此看来,芬兰引以为傲的,被称作“全球第一”的教育,是不是与居世界前列的人均阅读量和出版量有很大关系?单从这一项来看,芬兰就不愧是“全球最幸福的国家”之一。对读者、书店和写作者来说,都是幸福的国度。

“我们想了解这个世界上的高度发达国家却如此困难,”我对Isaac说:“希望十年后能读到你写给中国人的《芬兰史》。”并翻开和Isaac共读的《基督教欧洲的巨变:1517-1648》,“我看到这么几句话,觉得太有共鸣了,读给你听:希腊语中‘历史’(hiatoria)的意思是‘探索学习’,自然史则是‘发现’(discovery)的一种表达。”我说:“所以历史的学习,不是去背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那不是学习。学历史是探索,探索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结果,如果相同的事再次发生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就如同书里这句‘大发现时代指的不仅是探索和殖民新大陆,走遍全世界的大洋,还包括对自然和宇宙产生一种新的认知。’学习历史不只是了解过去,更是对未来建立新的认知。

从人均年阅读量不到5本到人均年阅读量50本,从贵阳到芬兰,如果这就是与幸福的距离,芬兰如此遥远。

关于阅读,我们还试图从文学作品去了解芬兰。可惜,《芬兰史》已绝版多年,芬兰诺贝尔文学家得主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的代表作《少女西丽亚》也绝版,终于在也闲书局找到阿托·帕西林纳的代表作《遇见野兔的那一年》和托芙·扬松的《真诚的骗子》。《遇见野兔的那一年》打算我们一人一本共读,但书店只有1本,我送给了Isaac,自己买了《真诚的骗子》,约好下次碰面分享阅读感受。这样的书,在贵阳,如果有上万种在售图书的也闲书局也没有,其它书店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再次觉得,芬兰如此遥远。距离幸福如此遥远。

今天对谈的最后,把打印出来的读书笔记还给Isaac,我在对应的历史时期和事件推荐了几本书,如“全球贸易与白银经济”部分,推荐了[美]彭慕兰《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日]岸本美绪《1571年:白银大流通与国家整合》;“哥伦布大交换”部分,推荐了[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收拾书本文具准备离开时,提起上周六Isaac推荐我看的诺丁汉森林对曼城,前者那一粒平平无奇的决胜一球,Isaac狠狠给我普及了一通极简足球史。离开也闲后,收到他的微信,推荐一本关于足球的书给我。我下单后回信息:“足球的书我从来没有读过,这会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足球的书。要感谢你打开我认知的新领域。”